今天是:

教学督导

联系我们

电话:0746-6381290
传真:0746-6381290
地址: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路130号
邮编:425100

教学督导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 质量监控 - 教学督导 - 正文
教学督导团第九组: 倡导学生中心教学理念,助力提高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
来自:教学质量管理处 时间:2023-12-06 浏览:字体大小:

学生中心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核心,实现从以为中心向以为中心的转变、从传授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,以及从教师、教材、课堂学生、收获、体验的递进。这样一来,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,并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、能力和素质。

教学督导团第九组督导张新安、廖阳、闫荣玲在督导过程中加强督查与指导,致力于推动教师始终秉持学生中心理念,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。同时,他们积极发掘并推广教学典型案例,以供其他教师借鉴和学习。这些典型案例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,还能激发他们不断创新,提高教学质量,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成果。具体教学案例如下:

一、以学生为中心的《有机化学》课堂引领探索之旅

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,袁霖博士的《有机化学》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他巧妙地利用自制的原子分布与结构实物模型,对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知识。此外,通过例题讲解、学生板书、问题探讨等多种形式,激发了课堂活力,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,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。袁霖博士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,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抽象、理论性强的有机化学知识变得直观、立体和简单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刷新了同学们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认识,还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。

在此基础上,袁霖博士还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,引入实际案例和前沿动态,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在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价值。他还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和课题研究,通过实际操作巩固理论知识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,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总之,袁霖博士以学生为中心,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,他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,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,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,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图片11

(袁霖博士的《有机化学》课堂)

二、让学生在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课程中乐学善思

丁满花老师在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课程教学中始终坚守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,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,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。她以清晰、自然、亲和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,使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愿意思考、提问和讨论。在教学过程中,她通过设置各种课堂活动,如师生问答、小组讨论等,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,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提高思维能力,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在丁满花老师的课堂上,学生们不仅在快乐中学习,还能在思考中不断成长。她的教学方法使抽象、理论性强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变得直观、立体且易于理解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。同时,丁老师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,不断调整教学策略,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。

在她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下,学生们不仅在快乐中学习,更能培养出乐学善思的品质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她的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。

图片12

(丁满花老师的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课堂)

三、让学生在《仪器分析》课程中感受思政与创新的融合

肖新生教授在《仪器分析》课程教学方面具有独到的教学方法。他巧妙地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操性强这两个特点充分结合起来,通过面对面现场教学和手把手指导的方式,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仪器分析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。同时,肖教授还利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前沿探索、检验检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,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。

另一方面,肖新生教授在教学过程中,通过引入自己及团队在课程涉及的仪器设备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,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,充分发挥了科研反哺教学的功能。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了解到科研成果的背后,增强了创新思维、学好本领、服务家乡和报效祖国的意识。

肖教授的教学实践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又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。通过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,激发学生为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感。

图片13

(肖新生教授的《仪器分析》课堂)


Copyright@2006.HUSE Teaching Level Evaluating office All Rithts Reserved.

地址: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79号  联系电话:0746-6383880 E-mail: pgp@163.com  金沙集团1862cc网络中心、教学质量管理处联合制作.

DGY Own the Copyright of Development.湘ICP备05005379 湘教QS3-200505-000130